.
当前位置: 绩溪县博物馆 > 文章详情

风土绩溪厅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1892 更新时间:2018/1/17 17:32:31

各处各乡风,五里不相同。绩溪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加上常年旅外的徽商、官吏和士子带来了外地文化,丰富了本土的文化。在绩溪每个月都有一两次的风俗活动。

花朝古会:是为了纪念保卫乡土有功的越国公汪华为主题的,正月十八至二月二十五在各村的乡庙和祠堂中举行,有大小花朝之分,大花朝每12年举行,小花朝每逢闰年举行。其内容有净街清扫、神像巡行,祭拜汪公,燃放烟火和赛琼碗。

这是太子轿和锣架。花朝古会当天将汪公神像放在太子轿上,人们抬着轿子在田间地头巡游,让汪公老爷观看五谷长势,沿途村民举香灯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安苗佳节:为绩溪的传统农事习俗,起源于唐末宋初。有民谚云:种田种的哭,一个安苗享口福。各家各户经过紧张的劳作,农事稍闲,各家各户做餜,这也是民间的一种科学调节劳逸的方法。

这些图片中的内容都是安苗节活动的场景。有传统活动安苗祭祀、汪公看稻也有具有古绩溪特色的民俗表演。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清明祭祖:儒学崇尚“百善孝为先”,聚族而居的绩溪人,崇祖敬宗睦邻,以清明节祭祀活动最为隆重,绩溪人将清明上坟扫墓祭祀当做是悼念祖先重温教诲与关怀的一项报本思源的家族活动。在这一天,即使在外的家族子孙,除特殊情况外都要赶回家上坟。

徽戏:徽州是徽戏的故乡,在较大的徽州村镇,村落古祠傍,都建有砖木结构的永久性的精致的戏台,明清是徽戏繁荣的黄金时代,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催生了京剧,因此徽剧也被誉为“京剧之母”。在绩溪本地还有舞犭回、龙舞、狮舞、马舞、蚌舞、花船、引凤舞等多样的内容。

徽剧服饰介绍:水衣:整件衣服用竹子的嫩芽编织而成。褶子在传统戏衣中用途最广,男女老少、贫富贵贱 、文武通用。分花、素两大类。“靠”,即铠甲,男女武将的戎装,既赋予了人物以威武气概,又便于表演舞蹈动作。战斗时插靠旗,表示人物全副武装,称“硬靠”;而非战斗场合的武将穿靠不扎靠旗,称为“软靠”。“帔”是帝王、中级官吏、地方富绅及其眷属的居家的常服,为对襟,半长大领,阔袖(带水袖),男帔长及足,女帔仅过膝。“蟒”,又名蟒袍,为帝王将相等高贵人物正式场合所穿,男式缎蟒共有十种颜色。黄蟒为玉帝及扮演帝王者穿。

大年风情:绩溪古邑,俗重文雅,过年是绩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目,在将近二十多天的假期里,期间有很多的活动,有谢灶、烧年、除夕守岁、拜年、接灶、闹元宵、十八朝等等。

徽风雅韵:绩溪人能歌善舞,创作了诸多广为流传的民歌民谣,这些民谣朴实无华,情珍意切、反映生活,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多为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秋千抬阁:是绩溪地域的绝活,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古朴的风格、壮观的场面,深受群众喜闻乐见,堪称民间艺术的奇葩。

秋千为风车形,转轮于花船上缓缓转动,花船由人抬行,转轮悬活动转椅,四个女童扮演小观音,缚坐在椅上,唱徽剧伴以吹奏。抬阁为木制方箱,四周镂花,仿佛是一个小小的舞台,由七八个身强力壮的村民抬着走。几个七八岁的孩子脸上化着五彩的妆,扮作生旦净末丑等各式戏剧人物,或凤冠霞帔,或金盔铁甲,根据剧情组成一个个精彩的造型,被高高地固定在抬阁的铁柱和支架上,虽有惊却无险。每副台阁装扮是不一样的,一个台阁一出戏文。白天台阁扮什么戏文,晚上便演什么戏。当代人称“台阁”是演剧前的活报戏。戏文装扮时由独掌绝技的老艺人闭门操作,不昭示于众。老艺人一般不带徒传艺,当年迈时方可传子孙或其信赖的后生。

 

© 2017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绩溪县文物所(绩溪县博物馆、绩溪县三雕博物馆)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华阳镇良安路100号 电话:0563-8167190 邮编:245300 皖ICP备17022286号
技术支持:亿家网络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75号